GCT考试网:GCT考试辅导第一站

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在职工程硕士招生简章

2013-06-21  15:12:30   www.gct-online.com  

一、报考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2010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2009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

报考我校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我校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录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总人数的10%。

二、招生领域、人数及研究方向

招生领域: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

招生人数:自定

软件工程领域研究方向:

根据基础教育信息化和各行业信息化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设置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育软件、教学资源、教育动漫、远程教育以及软件工程六个研究方向。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基本方法等。培养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改善教与学方式,提高教与学质量和效率所需要的信息化能力。

2.教育软件:主要研究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开发技术。系统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3.教学资源:主要研究中小学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开发技术。培养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4.教育动漫:主要研究动漫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方法与关键技术。培养学员开发动漫的能力,并能够将数字化动漫开发技术与软件开发技术有机结合。

5.远程教育:主要研究远程教育网络支撑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关键技术。培养学员开发网络学习系统的能力。

6.软件工程:主要研究大型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方法与关键技术。

(录取为以上研究方向的学生由软件学院负责具体培养指导)

计算机技术领域研究方向:

现设有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化教育管理、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网校建设与管理统等七个研究方向。

(录取为以上研究方向的学生由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负责具体培养指导)

环境工程领域研究方向:

本学科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污染生态与毒理学、有机污染化学与污染控制、区域环境规划与风险评价以及城市水、气环境清洁技术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录取为以上研究方向的学生由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负责具体培养指导),近年来又根据国家对能源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针对新能源产业高端人才严重短缺的实际,设置了海洋潮流能发电关键技术、北方偏低风速风能规模化开发利用、大规模多能互补照明系统应用和高校新能源师资培养四个研究和培养方向。

(录取为以上研究方向的学生由物理学院负责具体培养指导)。

三、 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分为两步:

1.考生本人资格自审。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考生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备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如不满足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无论何时,一经发现,即取消考生的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责任由考生自负。

2.学校集中资格审查。我校将在复试时对考生的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及报考相关材料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考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诚信负责。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如考生是非全日制本科大学毕业,须经教育部学位认证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将取消复试资格,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我校2013年资格审查全部在复试时进行,具体安排将于2013年12月下旬后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yjsy.nenu.edu.cn/)公布或以其它方式通知考生本人。

四、报名办法

201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报名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办法。

1.网上报名:今年网上报名工作继续使用全国统一报名平台。考生在6月20日至7月10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http://www.chinadegrees.cn),按要求提交报名信息、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和上传本人电子照片。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网上报名,按照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系统将自动生成《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样表)》,核准相关信息并打印,备现场确认用。

2.现场确认:网上缴费成功且照片审核通过的考生须在7月12日至15日期间到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验证、确认报名信息 。现场确认时,考生须持规定的身份证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港澳台身份证件、华侨身份证或外籍护照)、学位与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以及《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样表)》至现场确认点,由工作人员核验,本人在报名系统打印生成的《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样表)》上签字确认。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一律不得更改。只完成网上报名但未在确定时间办理现场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所缴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由于证件遗失或尚未办理等原因,无法在现场确认时出具上述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的考生,网上报名时证件类型应选择“暂无”。在吉林省现场确认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须签署《预报名承诺书》,并于10月10日至11日持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到吉林省学位认证办公室考务部(长春市人民大街6795号,省广播电视大学北门五楼)修改信息,届时未经现场承诺的,将无法下在准考证,本次报名无效,所教报名费不予退还。

3.报考者须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如果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者,无论何时,一经发现,一律取消其报名、考试或录取资格。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不得更改,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4.现场确认时间、地点:

考生既可在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也可在吉林省学位办的指定地点(吉林财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进行现场确认。现场确认时间为2013年7月12日至15日8:00—11:30;下午13:00—16:00。地址: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请考生在网上交费成功且照片审核通过后,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港、澳、台身份证件、华侨身份证或外籍护照)、学位证和毕业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到现场检验并确认报名信息。报名信息一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

5.报名考试费

联考科目:人民币80元。

6.打印准考证

现场确认成功的考生须于10月17日起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统一网上报名系统”下载准考证并持此证应考。

五、考试

1.工程硕士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第一阶段,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第二阶段,达到我校规定的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的考生,到我校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

2.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试卷满分400分,考试时间3小时。

3.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的所有考生需填写《2013年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第二阶段考试的考生情况登记表》。

4.考试时间:

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时间:2013年10月27日。

第二阶段考试时间:2013年12月中旬后(具体时间将于7月下旬在我校研招网http://yjsy.nenu.edu.cn公布)。

政治理论考试科目的参考书目如下: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叶敦平主编;②《毛泽东思想概论》王顺生主编。均为教育部社政司组编的“两课”示范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联考科目参考书目: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六、录取

1.我校根据考生的GCT成绩和综合测试结果择优录取,录取名单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

2.录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人数的10%。

在学期间不转工资、人事等关系,享受原单位福利待遇,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七、学制

根据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学员特点,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

八、入学时间

2014年春季。

联系地址: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30024

E-mail:yzb@nenu.edu.cn

联系电话:(0431)85099608       传真:(0431)85687516

2013GCT备考神器 “扫一扫”加关注
微信“扫一扫”或查找账号“gctonline”一键关注CT Online微信小助手;
智能检索 无缝对接主站海量信息 人工实时在线咨询
  • GCT最新资讯
  • GCT报考指南
  • GCT考试大纲
  • GCT备考指导
  • GCT历年真题
  • GCT资料下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来源:GCT考试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GCT考试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