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考试网:GCT考试辅导第一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在职工程硕士招生简章

2012-06-14  12:03:43   www.gct-online.com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师职业背景密切相关的硕士学位,该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学员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

一、报考条件

2009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或者2008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集成电路工程或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二、报名方式

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网上报名工作启用全国统一报名平台。考生在6月25日至7月10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http://www.chinadegrees.cn),按要求注册、提交报名信息和上传本人电子照片,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考生在查阅本简章“招生专业索引”后,务必在网报“报考院系”一栏填写清楚拟报考的学院名称。考生网上缴费成功且照片审核通过后,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样表见附件1),在7月13日至16日期间到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验证、确认报名信息。

现场确认时,考生须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港澳台身份证件、华侨身份证或外籍护照)、学位和学历证书原件以及《报名登记表》到现场确认点,由工作人员核验,通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鉴别仪验证报名信息。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一律不得更改,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工作,逾期不予办理。只完成网上报名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所缴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10月17日后,考生可在学位网(http://www.chinadegrees.cn)下载准考证。

三、资格审查

考试成绩发布后,通过我校公布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登录学位网下载本人《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本人签名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然后按要求在复试时将《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学历、学位证书等材料交我校研究生院进行资格审查。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资格审查时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四、考试工作

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取得的GCT成绩一年有效。GCT考试时间为:2012年10月28日。“GCT”命题依据《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考生入场考试时将核验准考证、二代身份证。

第二阶段:达到我校相应工程领域规定的GCT成绩复试分数线的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到我校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相应工程领域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

五、招生工作

1、我校2012年项目管理领域招生名额为150人,其它工程领域招生名额不受限制。

2、录取分数线由我校自主确定。学校将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考试及相关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六、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

学校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制订有关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按本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

七、学制与学习方式

学员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校按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正规和系统的培养,一般时间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由考生所在单位自行组织合格生源达到一个整班(25人以上),可以先开班上课修学分,后参加入学考试,学校可安排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到考生所在单位集中上课。

八、学位授予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取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决定,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发给工程硕士学位证书。工程硕士学位证书格式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由中国地质大学颁发。

九、工程硕士招生专业领域

(一)机械工程 代码 085201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机电一体化技术

2、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其自动化

3、设备故障诊断

4、工程技术及设备管理

5、表面处理工程

6、自动检测与控制

7、机械CAD、CAM

8、现代工业管理

9、先进制造技术

(二)材料工程 代码 085204

材料与化学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功能材料

2、复合材料

3、高分子材料

4、矿物材料

5、矿产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

珠宝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2、珠宝首饰评估

3、珠宝首饰管理工程

(三)电子与通信工程 代码 085208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图像处理与多媒体技术

2、信息系统与通信技术

3、信号检测、识别与智能化

4、智能人机接口

5、网络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

6、数字系统设计

(四)控制工程 代码 085210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2、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3、智能仪器与仪表

4、数控技术

5、计算机控制与管理一体化

6、运动控制与过程控制理论及技术

7、工业过程控制与工厂自动化

8、非线性与复杂系统

(五)计算机技术 代码 085211

计算机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数据挖掘及地学应用

2、通信安全和数据网络安全

3、图形图像与计算可视化

4、高性能计算

5、空间数据库技术

6、网络工程及应用

7、数字国土工程

8、软件工程

信息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空间数据库

2、空间信息应用软件开发

3、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

4、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5、并行与网络计算

6、图形与图像处理

7、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8、数字城市与公共设施管理

9、国土资源信息系统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2、知识发现与决策支持

3、图像处理与多媒体通信

4、网络安全技术

5、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

6、智能人机接口

7、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8、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六)软件工程 代码 085212

信息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嵌入式系统与位置服务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安全

3、软件工程

4、空间数据库

5、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

6、智能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

7、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

8、3S技术及应用

9、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务

计算机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软件过程理论与方法

2、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3、地学信息处理

4、高性能计算

5、网络工程及应用

6、通信安全和数据网络安全

(七)建筑与土木工程 代码 085213

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岩土工程数值模拟理论与应用

2、岩土加固新理论与新技术

3、工程项目管理

4、室内与景观设计

5、建筑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技术

6、岩土工程施工技术

7、地下建筑与桥隧工程

8、安全科学与工程

艺术与传媒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装潢与室内设计

2、城市设计

3、环境设计与生态修复

4、村镇规划与管理

5、园林规划设计与管理

6、风景旅游规划与管理

(八)水利工程 代码085214

环境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水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及新技术和新方法

2、渗流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与方法

3、土壤水运移理论与应用新技术

4、水污染控制与劣质水资源化新技术和新方法

5、水利工程勘察、施工及其模拟技术与方法

6、水资源调查评价与保护

7、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理论及方法

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坝基岩土体稳定性评价

2、库岸稳定性与工程治理

3、水库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4、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评估

5、水库渗漏分析与防治
6、水工结构设计与仿真

(九)测绘工程 代码 085215

信息工程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GPS、GIS技术的工程应用

2、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分析

3、空间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系统

4、”3S”技术集成与应用

5、数字摄影测量

6、地籍管理与地籍测量

7、国土资源信息系统

资源学院主要研究范围

1、地籍管理与地籍测量

2、不动产经济与管理

3、土地规划与生态修复

4、土地信息系统与国土资源遥感

分页: 1 2

2013GCT备考神器 “扫一扫”加关注
微信“扫一扫”或查找账号“gctonline”一键关注CT Online微信小助手;
智能检索 无缝对接主站海量信息 人工实时在线咨询
  • GCT最新资讯
  • GCT报考指南
  • GCT考试大纲
  • GCT备考指导
  • GCT历年真题
  • GCT资料下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来源:GCT考试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GCT考试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